相似的背景,不同的人生
文章目录
【注意】最后更新于 December 17, 2017,文中内容可能已过时,请谨慎使用。
最近有幸拜读了钱钟书的《围城》和严歌苓的《陆犯焉识》,故事中主人公所处的历史背景是有重叠的,两个人的经历都是相似的,但是私以为两个人走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。
方鸿渐,一个家庭富裕出身的孩子,由于高中订婚的未婚妻去世,老丈人把为女儿筹备婚礼的钱给他,供他远赴欧洲留学读书。然而,在欧洲期间,方先生认为只是看个文凭的,所以平时也是浪荡风流,没有认真上学,最后迫于各种压力买了一个野鸡大学—克莱登大学的博士证书。在挂名丈人的银行中乏闷无聊,就去找回国途中认识的苏文纨小姐,结识了他喜欢的人—唐晓芙,可是求爱遭拒。随着抗战的进行,他满怀痛苦跟着赵辛楣、李梅亭等人去湖南三闾大学教书,同行还有顾尔谦、孙柔嘉。经历了各种波折,学校职工各种尔虞我诈,相互倾轧,方鸿渐不堪其扰,十分反感。离开大学后和孙柔嘉结婚回到上海工作。在上海,方鸿渐受尽人情冷淡,倍感凄凉,又因战事迫促,想要离开上海到重庆去寻找机会,由此和柔嘉产生了分歧,最后导致婚姻破碎。到此,一段关于方鸿渐的婚姻人生的围城就结束了。 陆焉识,又叫老陆,老几,是上海大户人家的少爷,聪明倜傥。父亲去世后,继母-恩娘通过软硬兼施迫使他娶了自己的娘家侄女冯婉喻。陆焉识想要自由很快出国柳絮,在美国度过了五年的花花公子的生活。毕业回国当上了大学教授,开始了尴尬的学术生活和家庭生活。然而在五十年代,陆焉识由于出身和不谙世事的张扬被判反革命,最终被送到西北大荒漠改造二十年。精神的匮乏、政治的严苛、犯人间的相互围猎与倾轧,终使他身上满布的旧时代文人华贵的自尊凋谢成一地碎片。在这期间,他终于他回到了冯婉瑜对他的深爱,为此他越狱也要去看下她。文革结束,经历了如此多的波折,陆焉识回到了冯婉瑜的身边,然而再也回不到他的家了。最终婉瑜的失忆,使得他彻底出走。 方鸿渐和陆焉识都出国留学,都是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形象。然而留学的结果,一个是灰溜溜的办了假证离开,一个是大学教授希望留下当助教。方鸿渐在留学期间花费全靠家里负担,陆焉识凭借自己的本领挣了一部分生活费。留学之后,方鸿渐是靠着各种关系帮自己找的工作,而陆焉识凭借自己的真实本事谋得了大学教授的差事。 两个人的感情有一定的相似性。方鸿渐是由于未婚妻去世而被丈人资助出国,陆焉识由于想要逃脱恩娘和妻子的约束而出国。这国外的生活都是他们两个人比较放浪的生活吧。方鸿渐与鲍小姐、苏文纨、唐晓芙和孙柔嘉经历了纠缠不清的感情,陆焉识国外有望达,国内有韩念痕。或许在那个年代,这些事情无法评判,但是,这就是他们两个共有的风流放浪的特性吧。 可是,两个人还是有核心区别的。方鸿渐“不学无术”,各方面都有些小聪明,但是没有能够为他谋差事的真本领,他内心对于各种事情都是没有底线的,没有自己对事情的一套评价标准。不论是父母为他订婚,还是周先生为他找工作,抑或是与孙柔嘉结婚。他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,性格懦弱,不负责任,内心不够强大。导致了他从一个围城进入到另一个围城。 陆焉识能够清晰的认识到自己想要什么,自己喜欢的是什么,并能够努力的争取。他会为了自己的自由区出国,会为了自己的底线不给大卫韦论文,会在荒漠中装结巴来保护自己。他内心是很善良的,所做的事情都是按照自己的本性来做。然而也就是他的这种性格,导致他看不清时势,抗战中与凌博士大卫韦的越陷越深的争斗,还是愈发严重的文革反革命问题。连恩娘晚育都能够看明白,他却不愿意做改变。 总的来说,赵辛楣评价“你不讨厌,可是全无用处”完美的点评了方鸿渐的特点,而对于陆焉识,“生命诚可贵,爱情价更高;若为自由故,两者皆可抛”或许诠释了他的人生。